2025年06月25日
怎么理解「高认知不会让你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会让你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点常识感」这句话?
通用主义者的指南针:高认知如何驾驭知识版图
引言:解构一句智慧箴言
在信息爆炸与知识壁垒并存的现代社会,一句广为流传的箴言引发了深刻的思考:“高认知不会让你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但会让你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点常识感。” 这句话并非简单的陈述,而是一个精妙的智力谜题,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专业化深度(专长)与通用化广度(常识)之间的张力。我们生活在一个既需要深耕某一领域的专家,又渴望拥有跨领域理解能力的通才的时代,这句箴言恰恰点明了其中的核心困境与可能的出路。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这一箴言背后复杂的认知机制。其核心论点是:“高认知”的最佳理解方式,并非将其视为海量事实的集合,而应看作一个卓越的认知“操作系统”(Cognitive “Operating System”)。 这个操作系统本身并不预装所有领域的“应用程序”(即领域专长),但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灵活且高效的底层架构。这个架构使得个体能够快速“安装”和运行新的程序,高效地结构化陌生信息,并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稳健的判断。这一类比并非空穴来风,已有研究表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模式与人类社会的思维特征高度契合 ¹。因此,高认知是一种“元技能”(meta-skill),它赋予个体快速学习和形成“有识之士的常识”的能力,这种常识远非道听途说,而是一种结构化的、有洞察力的理解 ²。本报告将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和决策理论等多个维度,系统阐述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
第一部分:高认知的架构
“高认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构念,其内涵远超传统智力测验所能衡量的范畴。它并非一种静态的属性,而是一套动态的、相互关联的高阶心智能力。本部分将解构高认知的核心组成,揭示其作为认知“操作系统”的底层架构。
1.1 超越IQ:高阶思维的构成要素
传统上,人们习惯于用IQ(智商)来衡量智力水平,但高认知能力远不止于此。它是在复杂情境下,进行高层次心智活动时所需的一系列高级认知技能的总和 ⁴。心理学研究将高阶思维能力界定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先决条件 ⁴。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多个核心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核心要素主要包括: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这是指进行有目的的、基于证据的、自我规训的判断能力。它要求个体能够冷静地审视任何问题,并保持一种反思性的怀疑态度 ⁴。
问题求解能力(Problem-Solving Ability): 这是指在面对新颖或复杂的状况时,能够有效地从一个不满意的初始状态,通过一系列心智操作,达到一个更合意的目标状态的能力 ⁴。
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这是指生成新颖、独特且有价值想法或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推动知识边界拓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 ⁴。
决策能力(Decision-Making Ability): 这是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通过分析、评估和判断,选择最优行动路线的过程。它依赖于对情境的准确评估和对后果的理性预测 ⁴。
除了这些核心的认知技能,高认知能力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非认知因素的深刻影响。情感、兴趣、动机、坚持和效能感等,共同为高阶思维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积极的土壤和条件 ⁴。例如,一个人的求知欲、对新奇想法的开放态度以及非传统的价值观,都是高认知人格特质的重要体现 ⁸。
这些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能力。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运作的能力 ⁷。高文化智力的人,能够运用其批判性思维分析不同文化的深层价值观,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化解跨文化冲突,并运用创造性思维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环境。这表明,高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领域通用的(domain-general),它们可以被迁移并应用于解决各种特定领域的复杂问题。
1.2 心智的CEO:元认知的奠基作用
如果说高阶思维的各项能力是认知“操作系统”中的强大应用软件,那么元认知(Metacognition)就是这个操作系统的内核与总调度师,是心智的“首席执行官”(CEO)。元认知被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或者更通俗地讲,就是“对思考的思考” ⁶。它赋予个体审视和调控自身思维过程的能力,是高认知之所以能够高效运作的根本原因。
元认知主要包含两大核心功能:
监控(Monitoring): 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觉察和意识。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当你在阅读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走神了,虽然眼睛还在扫视文字,但大脑并未吸收任何信息 ¹⁰。这种“意识到自己没在思考”的时刻,就是元认知监控在起作用。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不断地自我反思“我正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下一步该往哪里去?”也是元认知监控的体现 ⁴。
调节/控制(Regulation/Control): 这是指基于监控的结果,主动调整和改变自身认知策略的能力。当你意识到阅读走神后,你可能会决定重新阅读一遍、放慢速度或者休息一下,这就是元认知调节。在批判性思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技能是“自我校正”(self-correction),即发现自己推理过程中的漏洞或偏见后,主动进行修正 ⁶。这种自我校正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元认知控制,它确保了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⁶。
伦敦大学学院的罗斯·拉金(Ross Luckin)博士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比喻:他将元认知形容为一个“逃生舱”(escape pod)。借助这个逃生舱,你可以暂时“逃离”自己当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审视自己正处于何种模式之中,并据此选择一条不同的行动路线 ¹⁰。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元认知的核心价值:它打破了思维的自动化和僵化,赋予个体一种宝贵的自觉性和灵活性。正是这种能力,使得高认知者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时,不会被自己过往的、但在新领域中可能完全不适用的思维定势所束缚,而是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构建新的理解框架。
1.3 怀疑的探究者:批判性思维的力量
批判性思维是高认知架构中的核心攻击和防御工具。它并非许多人误解的、为批评而批评的“杠精”心态,而是一种严谨、主动的智力探究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审查和检验所有命题,以验明其是否与真实相符的心理习惯和力量,是我们对抗错觉、欺骗和迷信的唯一保证 ¹¹。
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通过其著名的诘问法(Socratic method),不断地向对话者提出深入的问题,挑战那些被人们想当然接受的权威和信念 ¹²。他确立了一个核心原则:在接受任何观点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质询,寻找证据,仔细检查推理和假设,并分析其基本概念 ¹²。这种不盲从权威、坚持理性探究的精神,正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的语境下,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一个自我引导、自我规训、自我监控和自我校正的思维过程 ¹¹。它要求思考者遵循严格的卓越标准,并警觉地加以运用 ¹¹。一个理想的批判性思考者,凡事习惯追根究底,心胸保持开放,评价力求公正,能坦然面对主观偏见,并愿意在必要时重新审视自己的结论 ¹²。
在实践中,应用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将一个断言或一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可供审查的元素。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审查假设(Examine assumptions): 任何论证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首先识别出这些未明言的前提。
洞悉隐藏价值(Discern hidden values): 观点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价值观或立场,将其揭示出来有助于理解论证的真正动机。
评估证据(Evaluate evidence): 证据的质量、来源和相关性是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可靠的关键。
评估结论(Assess conclusions): 结论是否从证据和推理中合乎逻辑地得出?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¹¹
这套工具箱对于一个进入陌生领域的人来说至关重要。面对一个新学科,高认知者不会被动地全盘接收所有信息,而是会像一个侦探一样,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探针,主动地去探查这个领域知识大厦的结构、地基的坚固程度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这种主动的、怀疑性的探究,是构建真正“常识感”的第一步。
1.4 谦逊的智慧:知晓自身知识的边界
高认知的一个看似矛盾但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认知谦逊(cognitive humility)——即准确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这种谦逊并非源于不自信,而是源于强大的元认知能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在特定任务上能力不足的人,会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表现和能力 ¹³。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一种“双重困境”(double curse):首先,这些能力不足者因为缺乏技能,会犯下各种错误,做出糟糕的决定;其次,也正是这种技能的缺乏,剥夺了他们准确评估自身表现的元认知能力 ¹⁵。他们甚至无法认识到自己做得有多糟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做得好”是什么样的。例如,在一项大学辩论赛的研究中,表现排在后25%的队伍输掉了近80%的比赛,但他们却自我感觉赢了近60% ¹⁵。他们因为不掌握辩论的规则和技巧,所以根本无法识别自己的论点何时被驳倒。
高认知能力,特别是强大的元认知,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天然解药 ¹⁶。当一个高认知者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他们并非对此一无所知。他们所拥有的,正是强大的元认知监控系统。这个系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诊断:“我真的理解这个概念吗?”“我的知识缺口在哪里?”“这个领域的专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我的现有知识与这个领域的要求有多大差距?”
这个持续的自我监控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在这个领域,我是一个新手。” 这种准确的自我定位,使他们能够避免邓宁-克鲁格效应所描述的那种无知的自信。他们知道自己正处于学习曲线的底端,因此会更加谨慎、开放和谦逊。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的推论:高认知者在陌生领域建立的“常识感”,其核心并非仅仅是掌握了一些零散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元认知能力,对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和知识水平有了一个现实且准确的评估。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专家,也知道专家知识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由高认知能力锻造出的认知谦逊,不仅是有效学习的起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智慧,是“有常识感”的真正内涵。有趣的是,研究同样发现,真正的专家有时会犯另一种错误:他们假定其他人也和他们一样知识渊博,从而低估了向外行解释问题的难度 ¹⁵。这反过来也说明,无论是新手还是专家,准确的自我认知都是一种稀缺且宝贵的能力。
第二部分:专家的堡垒:领域专长的剖析
为了深刻理解“高认知不等于专家”这一论断,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什么是“专家”。专长并非仅仅是高智力的体现,它是一个通过特定路径、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形成的、拥有深度知识的特殊状态。它与高认知者的通用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2.1 精通之路:刻意练习与深度知识
专长的核心是深度、领域特定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取,绝非一日之功。它依赖于一个漫长、艰苦且高度结构化的过程,即“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¹⁷。刻意练习不同于简单的重复或娱乐性的玩耍,它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目标明确: 练习旨在提升特定方面的技能。
高度专注: 需要投入全部的认知资源。
反馈及时: 能够立即知道练习的结果,并得到专家或教练的指导。
走出舒适区: 持续挑战略高于自己当前水平的难度。
成为一名领域专家,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例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心理咨询师,不仅需要学习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完成数百小时在督导下的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磨练自己的技能 ¹⁷。这种投入是高认知者在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
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专家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也与新手截然不同。他们的知识不是一堆孤立的事实,而是一个高度整合、层级分明、内部联系紧密的网络。这种精巧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快速的模式识别和自动化的问题解决。当面对一个熟悉的问题时,专家几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调动相关知识,找到解决方案。而高认知者虽然拥有强大的“认知操作系统”,但在面对一个新领域时,其知识结构更像是一个初步搭建的脚手架——有基本的框架,但缺乏丰富的细节和深层的连接。
2.2 游戏规则:专长的社会与结构性边界
专长不仅是一种个人认知状态,更是一种社会身份。一个人的专家地位,并非自我宣称即可,而是需要得到特定领域共同体的承认和确立。
社会学研究指出,在许多知识领域,尤其是科学研究中,存在一个由领域专家组成的“圈子” ¹⁹。这个圈子,通常由资深研究者、学术期刊的编辑、基金评审专家等人构成。他们掌握着评判知识合法性与创新价值的话语权,决定了什么样的研究是重要的、什么样的方法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成果是值得发表的 ¹⁹。一个高认知者,无论其通用智力多高,如果不懂得这个“圈子”的语言、范式和规则,就无法进入其中,其观点也很难被视为“专业”。
此外,专长的形成和认证往往依赖于特定的制度化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专业协会等,是专家“生产”和“认证”的摇篮 ²⁰。它们提供了系统化的训练课程、授予权威的学位证书,并搭建了供专家们交流和发表成果的平台(如学术期刊和会议)。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专长领域的“护城河”,确保了领域知识的传承和质量控制。因此,成为专家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融入特定的学术或职业共同体。
2.3 专家与通才:两种心智的对比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专家与高认知通才之间的核心区别。
专家(Expert):
知识: 拥有深度的、领域特定的、甚至大量内隐的(tacit)知识。
思维: 在既定范式内高效运作,擅长模式识别和精细化执行。
地位: 其专业能力被同行社群所认可和认证 ²¹。
优势: 在熟悉的领域内拥有极高的解决问题效率和深度。
高认知通才(High-Cognition Generalist):
知识: 拥有广度的、可迁移的认知技能和思维模型(即“认知操作系统”)。
思维: 擅长结构化未知信息,能够跨越和质疑既定范式。
地位: 其能力体现在适应性和学习速度上,而非特定领域的权威。
优势: 在不熟悉的领域中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快速学习能力。
这种差异甚至体现在他们对风险的感知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和偏好,会受到情境框架(例如“收益”框架或“损失”框架)和可控性等因素的巨大影响 ²³。一个专家,由于长期沉浸在自己的领域中,可能对领域内的技术风险极为敏感,但却可能对来自领域外的、颠覆性的系统性风险视而不见。他们的思维被其专业背景所“锚定”。例如,一位深谙传统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工程师专家,可能精确地评估了每一个零部件的失效风险,却完全忽略了电动汽车这一全新范式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相比之下,一个高认知通才,由于习惯于运用来自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进行思考,反而可能更容易发现这种跨范式的系统性风险。他们不受单一情境的束缚,能够提出那些看似“外行”却直击要害的问题。这种能力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高认知的外行有时能为专业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宝贵视角。他们所具备的“常识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对专家潜在盲点的一种有效制衡和补充。
第三部分:桥梁:有效通用主义的认知机制
既然高认知本身不等于专长,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在陌生领域中生成那种宝贵的“常识感”的呢?答案在于一系列强大的认知机制,它们如同桥梁,将通用的思维能力与特定的领域知识连接起来,让高认知者能够快速地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结构化的理解框架。
3.1 认知操作系统:以第一性原理思考
本报告的核心类比——“认知操作系统”——在此处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正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OS)负责管理底层的CPU、内存、硬盘等核心资源,以便能运行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一样 ²⁴,一个高认知的心智也拥有一套底层的、通用的思维原则,用以处理任何进入认知系统的新信息。这个操作系统本身,就是一种终极的元技能。
而这个认知操作系统的“内核”(Kernel),即其最底层的、最核心的运作方式,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First-Principles Thinking)。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将其定义为:“将事物分解到其最基本的、无法再进一步分割的公理化要素,然后从那里开始,向上进行逻辑清晰的推理”,并明确地将其与“类比推理”对立起来 ²⁸。类比推理是观察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进行模仿或微调;而第一性原理则是从物理学的视角出发,拨开事物的表象,直击其本质。
案例分析:埃隆·马斯克与SpaceX的成本革命
马斯克应用第一性原理的经典案例,莫过于他对火箭成本的颠覆性思考 28。
类比思维(传统且错误的方式): 历史上的火箭都极其昂贵,所以,我们制造的新火箭也必然会非常昂贵。这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简单外推。
第一性原理的解构: 马斯克没有接受这个“想当然”的结论,而是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一枚火箭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 答案是:航空级铝合金、钛、铜、碳纤维等材料。
基础要素的量化: 下一个问题是:“这些材料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是多少?”
发现巨大的认知鸿沟: 通过计算,马斯克震惊地发现,制造一枚火箭所需原材料的总成本,大约只占当时火箭市场最终售价的2% ²⁹。
从本质向上推理,重构解决方案: 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问题的性质。如果材料成本只占2%,那么剩下98%的成本必然来自于极其低效的制造、整合与官僚流程。于是,问题从“如何制造一枚稍微便宜一点的火箭?”转变为“如何彻底革命火箭的制造和运营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洞察,SpaceX开创了可回收火箭技术,从根本上重塑了整个航天产业的成本结构。
这个案例完美地展示了高认知者如何生成“常识感”。面对一个陌生的、被“专家共识”所定义的领域(“航天就是烧钱”),他们不会被表面的结论所迷惑,而是会启动第一性原理的“内核程序”,直奔问题的物理或逻辑本质,从而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往往更接近真相的宏观理解。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硬件制造,也同样适用于软件开发、商业策略乃至科学研究,其本质都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³¹。
3.2 心智的格栅:构建与应用多元思维模型
如果说第一性原理是认知操作系统的“内核”,那么多元思维模型(Mental Models)就是这个操作系统中丰富而强大的“软件库”或“应用程序集”。这个概念由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发扬光大,他认为,要真正理解现实世界,就必须学习和掌握来自不同重要学科的那些宏大、普适且持久的核心思想,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相互连接的“格栅”(Latticework) ³⁴。
芒格的逻辑是,每个学科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只用一种或几种模型去看待复杂的世界,就像一个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而拥有一个丰富的思维模型工具箱,则可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从而做出更全面、更准确的判断 ³⁴。
一些强大且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模型包括:
复利(Compound Interest): 源自经济学和数学,描述了在一个系统里,一个量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会增长到其初始值的P(1+r)t倍,其中P是本金,r是利率,t是时间。其核心思想是,持续、长期的投入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这个模型不仅适用于金融投资,也完全适用于知识积累、技能学习和健康习惯的养成 ³⁴。
反熵增(Anti-Entropy): 源自物理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混乱和无序度(熵)总是趋于增加。而生命、组织和文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熵增的、建立秩序的“负熵”过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理解企业为何会陷入官僚和僵化,以及为何需要通过开放、创新和孵化新业务来保持活力,对抗组织的自然衰败 ³⁴。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经济学的基石概念之一,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任何决策都伴随着机会成本。理解这个模型能让人在做选择时,不仅仅考虑眼前的得失,更能衡量那些被放弃的选项的价值 ³⁵。
反脆弱(Antifragility): 由纳西姆·塔勒布提出,描述了那些能从混乱、波动和压力中受益的事物。它超越了“强悍”(robustness,即抵抗压力不受损),强调在不确定性中获得成长。这个模型可以指导个人和组织如何设计策略,以便在充满未知的世界中不仅能生存,更能茁壮成长 ³⁴。
当一个拥有丰富思维模型格栅的高认知者面对一个陌生领域时,他们看到的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需要死记硬背的孤立事实。相反,他们会立即启动自己的模型库,用不同的“镜头”去扫描这个新领域:“这个系统的增长是由网络效应驱动的吗?”“这里是否存在熵增的风险?”“这个决策的关键机会成本是什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反脆弱的策略来应对市场波动?”。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把手术刀,能够迅速地对新领域进行解剖和结构化,从而快速形成有洞察力的“常识感”。这种将问题分解再用不同模型重组的能力,是高阶智慧的核心体现 ³⁵。
3.3 类比的艺术:知识迁移的心理学机制
多元思维模型之所以有效,其底层的心理学机制是知识迁移(Knowledge Transfer)。知识迁移指的是将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成功地应用到另一种不同情境中的过程 ³⁶。高认知能力的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其促进高效、深度的知识迁移。
而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是实现知识迁移最核心的认知工具之一 ³⁶。然而,有效的类比并非简单的表面比较。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类比推理的深层机制,它要求推理者能够超越事物的表面特征,识别出不同领域之间深层的、结构性的相似性 ³⁹。
我们可以将相似性分为一个层次结构:
表面相似性(Surface Similarity): 指两个事物在外观、属性等表层特征上的相似。例如,海豚和鲨鱼都生活在海里,都有流线型的身体。新手往往容易被表面相似性所迷惑。
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 指两个事物或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原则或因果结构的相似。例如,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的引力关系,与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的电磁力关系,在结构上是相似的。
研究表明,儿童或新手在进行类比推理时,更依赖于表面相似性;而专家和高认知者则更擅长发现和利用深层的结构相似性 ⁴⁰。当查理·芒格说“要像理解物理学一样理解商业”时,他并非在进行肤浅的类比。他是在进行深度的结构映射:将物理学中的“平衡态”、“临界质量”、“杠杆原理”等结构性概念,迁移应用到商业竞争、市场引爆点和战略支点的分析中。
这种从一个“源域”(source domain,即已知的领域,如物理学)提取出抽象的结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不熟悉的领域,如商业)的过程,正是高认知者构建“常识感”的精髓所在。它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够快速地抓住一个新领域的要害,因为他们不是在学习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识别和匹配底层的结构模式。这个过程对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尤其依赖于强大的工作记忆(用于同时处理源域和目标域的信息)和信息加工速度(用于快速检索和匹配) ³⁹,而这些本身就是高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高认知能力与高效的知识迁移能力,形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正向循环。
3.4 信息分类 triage:驾驭未知领域的实用框架
综合上述机制,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高认知者在接触一个全新领域时,所采用的一套实用、系统的信息处理框架。这个框架就像医院急诊室里的“分类 triage”,旨在快速评估情况,确定优先级,并有效分配认知资源。
第一步:定义目标与范围(Define the Goal and Scope)。 在投入精力之前,首先明确:我了解这个领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做出投资决策,是满足个人好奇心,还是为了与专家对话?我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理解深度?是宏观的概览,还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这有助于避免在无关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并确保学习过程的效率和针对性 ⁴²。
第二步:识别可信来源与关键行动者(Identify Credible Sources and Key Actors)。 任何一个成熟的领域都有其公认的权威和信息源。高认知者会迅速寻找: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谁?哪些是必读的经典著作或开创性论文?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¹⁹。同时,他们会对信息来源的性质进行批判性评估:这是一份来自官方统计机构的客观数据报告 ⁴³,还是一家公司的营销宣传稿 ⁴⁴?是一份充满政治立场的宣言 ⁴⁵,还是一份严谨的法律文件 ⁴⁶?这种对信息源的辨别能力是过滤噪音、获取高质量信息的基础。
第三步:解构领域的核心概念(Deconstruct the Field’s Core Concepts)。 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将这个领域分解为最基本的“公理化要素” ²⁸。这个领域的核心术语(jargon)是什么?它们的确切定义是什么?这些基本概念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这个领域的知识大厦的?
第四步:绘制争论的版图(Map the Landscape of Debate)。 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找到这个领域内部的主要争论点或尚未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智识战场”的断层线,清晰地标示出了该领域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区域。理解了争论的双方,就理解了该领域的核心张力。
第五步:应用通用的思维模型(Apply General Mental Models)。 启动自己的“思维模型格栅”(见3.2),从多个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形成初步的假设。例如:“这个系统是稳定的还是脆弱的?”“其中的关键反馈回路是什么?”“参与者的激励机制是如何设计的?”
第六步:形成“常识感”总结(Formulate a “Common Sense” Summary)。 最后,将以上步骤的发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高层次的理解。这个总结的特点是:它不仅包含了对该领域基本情况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承认了其复杂性,并清晰地标示出了自己知识的边界和尚未理解的部分(认知谦逊)。这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准备好被随时修正的“常识”。
第四部分:高认知在行动:驾驭复杂性的案例研究
为了将上述理论框架具体化,本部分将通过两个复杂的当代领域——加密货币和基因编辑——来模拟和展示高认知者是如何运用其“认知操作系统”来导航未知水域的。这种结构化的思考过程,可以用下表进行一个高层次的建模,它既是后续详细分析的纲要,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思维脚手架。
领域 | 第一性原理问题 | 相关的思维模型 | 关键的批判性探究领域 |
---|---|---|---|
加密货币 |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交换媒介、价值储存、记账单位)?什么是账本?去中心化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创造了什么新问题?⁴⁷ | 网络效应、稀缺性与价值、博弈论(挖矿激励)、信息不对称、泡沫与狂热、平台与应用。 | 评估内在价值与投机炒作的区别;评估安全声明(去中心化的安全性 vs. 钱包的安全性);理解能源消耗的争论;分析监管风险和政府的反应 ⁴⁹。 |
基因编辑 | 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DNA)?体细胞编辑(影响个体)和生殖系编辑(可遗传)的根本区别是什么?⁵¹ 改变的机制是修复还是替换? | 二阶效应(非预期的后果)、滑坡谬误(治疗 vs. 增强)、风险/回报分析、预防原则、伦理框架(如功利主义、道义论)。 | 区分技术可行性与伦理可取性 ⁵²;分析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评估公平性、可及性以及造成基因鸿沟的风险 ⁵⁴。 |
4.1 案例研究:理解加密货币
对于一个外行来说,加密货币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术语、剧烈的价格波动和两极分化的叙事。一个高认知者会如何拨开迷雾,形成自己的“常识感”?
解构:
首先,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解构。加密货币的本质是一个数字支付系统,它不依赖银行等中心化机构来验证交易 47。其核心技术是
区块链,一个分布式的、公开的账本,记录了所有的交易历史 ⁵⁶。其安全性则来自于
密码学,用于保护交易和控制新货币的发行 ⁴⁷。同时,需要清晰地将其与另外两个概念区分开:
电子货币(如支付宝余额,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形式)和其他虚拟货币(如游戏币,通常是封闭或单向流动的) ⁴⁸。这个解构过程,将“加密货币”从一个模糊的流行词,还原为几个基本技术和概念的组合。
应用模型:
接下来,高认知者会调动其思维模型库来分析这个系统的运作机制。
稀缺性与价值: 以比特币为例,其总供应量被程序设定为2100万个,永不增发。这种人为创造的稀缺性,是其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黄金等贵金属 ⁵⁶。
网络效应: 一种货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和使用它的人数。用户越多,网络价值越大。加密货币的成功与否,同样遵循网络效应的规律。
博弈论: “挖矿”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精巧的博弈。矿工们通过投入计算能力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以竞争记账权和获得新发行的货币作为奖励 ⁴⁷。这种激励机制,确保了网络的去中心化运行和安全,因为作恶的成本(需要掌握超过51%的算力)远高于诚实记账的收益 ⁵⁶。
批判性探究:
在建立了基本理解后,批判性思维开始介入,对主流叙事进行审视。
核心功能之辩: 它究竟是一种旨在用于日常支付的交换媒介,还是一种主要用于投资和炒作的投机性资产?目前的数据和现实情况表明,尽管其初衷是前者,但其巨大的价格波动性使其难以成为稳定的支付工具,其主流应用更偏向后者 ⁴⁹。
安全性之辩: 区块链本身可能因为去中心化而难以被篡改,但这是否意味着用户的资产就绝对安全?答案是否定的。用户的私钥存储在“钱包”中,一旦钱包(尤其是托管在交易所的钱包)被黑客攻击,资产将荡然无存。因此,需要区分协议的安全性和应用的安全性 ⁴⁷。
价值之辩: 其价格究竟是由内在价值驱动,还是由市场情绪和投机狂热(即“泡沫”)驱动?这是一个核心的、尚未有定论的问题 ⁵⁶。
形成的“常识感”:
通过以上分析,一个高认知者最终形成的结论是:加密货币是一项基于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和博弈论的、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技术。然而,其作为“货币”的理想尚未实现,当前其市场主要由高度投机行为主导,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未来的发展,将严重依赖于技术迭代、应用场景的拓展以及全球监管政策的演变。这是一种平衡、审慎且有深度的“常识”,它既承认了技术的革命性,也洞察了现实的骨感,从而能够避免陷入盲目的乌托邦式狂热或彻底的虚无主义式否定。
4.2 案例研究:把握基因编辑及其伦理迷宫
基因编辑,尤其是CRISPR技术的出现,为治愈遗传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焦虑。高认知者如何理解这一技术并思考其社会影响?
解构(科学层面):
对于非生物学专业的人来说,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恰当的类比。CRISPR/Cas9系统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把“分子剪刀” 51。其中,
Cas9蛋白是“剪刀”本身,能够切断DNA双螺旋。而**向导RNA(gRNA)**则像一个GPS导航系统,可以被编程以识别并定位到基因组中一段特定的DNA序列。当gRNA带领Cas9蛋白到达指定位置后,Cas9就会进行切割。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会随后介入,从而实现对基因的删除、修复或替换 ⁵¹。这个强大的类比,足以让外行建立起对该技术核心机制的“常识感”。
解构(伦理层面):
在伦理层面,最关键的第一性原理式区分,在于体细胞编辑(somatic editing)和生殖系编辑(germline editing) 51。
体细胞编辑: 指的是修改普通身体细胞的基因。这种修改旨在治疗某个特定个体的疾病(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其影响仅限于该个体,不会遗传给后代。
生殖系编辑: 指的是修改精子、卵子或早期胚胎的基因。这种修改不仅会影响发育成的个体,而且会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所有后代,从而永久地改变人类的基因库。
这个根本性的区别,是所有后续伦理讨论的基石。绝大多数伦理争议,都集中在生殖系编辑上。
应用模型: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这是伦理学中一个经典的模型。如果我们今天允许使用生殖系编辑来根除亨廷顿舞蹈症这样的严重单基因遗传病,那么明天我们是否会允许用它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后天是否会用它来“增强”智力、身高或外貌?治疗与增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一旦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我们是否会滑向一个无法控制的“设计婴儿”的未来?⁵⁴。
二阶效应(Second-Order Effects): 人类基因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对其的理解还非常有限。对某个基因的修改,除了达到预期效果(一阶效应)外,是否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有害的长期后果(二阶效应)?贸然修改可遗传的基因,可能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风险 ⁵⁴。
公平与正义(Equity and Justice): 基因编辑技术如果非常昂贵,那么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这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最终在人类物种内部分化出一个经过基因优化的“上层阶级”和一个未经改造的“下层阶级”?⁵⁴。
批判性探究:
区分技术与伦理: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一个科学家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为在伦理上是正当的。贺建奎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行为并非他人不能为,而是他人不屑为之,因为它突破了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伦理底线 ⁵²。
审视治理模式: 谁有权决定这项技术的应用边界?是科学家、政府、还是公众?现有的监管和伦理审查机制是否足够健全?⁵⁵。许多科学家,如CRISPR技术的先驱之一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都深感自己有责任走出实验室,引导公众参与到这场事关人类未来的伦理讨论中 ⁵³。
形成的“常识感”:
一个高认知者对此问题的结论是: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应用于体细胞时,是现代医学一项前景无限的革命性工具,有望治愈许多曾经的不治之症。然而,应用于生殖系时,它带来了巨大的、目前无法解决的伦理和安全风险,涉及不可预见的生物学后果、深刻的社会公平问题以及对“人之为人”定义的根本性挑战。因此,对于生殖系编辑,必须采取极其审慎的态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公众辩论和严格的法律监管。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基于清晰区分和深刻权衡的“常识感”。
结论:通用主义者在互联世界中的优势
本报告的分析之旅始于一句充满智慧的箴言,最终描绘出了一幅关于高认知、专长与常识的完整图景。其核心结论可以归纳如下:高认知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一个以元认知为核心,以批判性思维和认知谦逊为支柱的强大“认知操作系统”。它与通过长期刻意练习和社会认证所形成的领域专长有着本质的区别。连接这两者的桥梁,是一系列强大的认知机制——第一性原理思维、多元思维模型和深度类比推理——它们共同作用,使得高认知通才能够快速地解构、导航并形成对未知领域的结构化理解。
在21世纪,这种高认知能力作为一种“元技能”(meta-skill)的价值日益凸显 ²。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和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许多具体的、专业化的技能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变得陈旧过时。例如,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兴职业(如人工智能训练师、虚拟现实工程师)应运而生,它们往往要求从业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⁵⁹。在这种环境下,那种能够让你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适应的“元技能”,成为了个人和组织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它是一种能够产生新技能的技能,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终极保障。
最终,我们回到最初的命题。高认知确实不会让你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因为专家的堡垒需要用时间和专注的汗水去攻克。然而,高认知赋予你的,远不止于“一点常识感”。它为你提供了一副“通用主义者的指南针”(The Generalist’s Compass)。这副指南针,让你在踏入任何一片陌生的知识丛林时,都能快速地辨明方向,区分出坚实的土地与危险的沼泽,识别出参天大树与有毒的藤蔓,并最终规划出一条通往智慧的、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在一个被信息的洪流和日益增加的复杂性所定义的世界里,这种能够生成稳健、深刻、结构化“常识”的能力,早已不是一种次要的天赋。它是一种对于创新、领导力以及过一种经过审视的生活而言,都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引用的著作
基于类比教学法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研究 - Atlantis Pres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atlantis-press.com/article/125918694.pdf
元宇宙热中,“元技能”人才成为企业关键要素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1203/herald/8fe11af5e574aa4e85dc8083da291493.html
构建培养创造力的体系,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cms.learningthroughplay.com/media/fhilelbf/creating-systems-report-chn.pdf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内涵及其培养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52442
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内涵及其培养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ces20220600000_55527161.pdf
【武宏志】批判性思维:语义辨析与概念网络-哲学中国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philosophychina.cssn.cn/fzxk/ljx/201507/t20150713_2731848.shtml
文化智力研究评述与展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800
生命周期视角下新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进展:测量、形成及作用,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sle.ajcass.com/Admin/UploadFile/Issue/diqtdq4m.pdf
经验开放性对跨文化管理有效性的作用机制 -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fileup/0439-755X/PingShen/20160829110642.pdf
元认知。帮助孩子释放“思考思维”的力量 - Nord Anglia Education,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nordangliaeducation.com/cn/insights/2024/articles/metacognition-helping-kids-unlock-the-power-of-thinking-about-thinking
【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论证技能 - 哲学中国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philosophychina.cssn.cn/fzxk/ljx/201609/t20160930_3221808.shtml
批判性思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6%89%B9%E5%88%A4%E6%80%A7%E6%80%9D%E7%BB%B4
邓宁-克鲁格效应 - 维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9%84%A7%E5%AF%A7-%E5%85%8B%E9%AD%AF%E6%A0%BC%E6%95%88%E6%87%89
鄧寧-克魯格效應- 維基百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84%A7%E5%AF%A7-%E5%85%8B%E9%AD%AF%E6%A0%BC%E6%95%88%E6%87%89
David Dunning: 为什么无能的人认为自己了不起- 大卫·邓宁 - TED,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ted.com/talks/david_dunning_why_incompetent_people_think_they_re_amazing/transcript?language=zh-cn
能力的自我评价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CN/10.3724/SP.J.1042.2013.02204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第六期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能力长程培训项目(CARE项目),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psych.bnu.edu.cn/zt/care2024/
检索结果 - 青岛教育e平台,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opac.qdedu.net:8558/opac/search?q=%E4%BA%A8%E5%88%A9&searchType=standard&isFacet=true&view=standard&searchWay=author&rows=10&sortWay=score&sortOrder=desc&f_booktype=1&searchWay0=marc&logical0=AND&curlibcode=00501
文化基因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ociology.cssn.cn/xscg/zxwz/201709/W020170912608857827542.pdf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发布“全国公众科技创新认知度调查”结果,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nsrc.ruc.edu.cn/xwygg/xwdt/cf1d2fb38c9648bb91baddc72b3c52be.htm
破解VR运动在体重管理与认知健康重塑中的作用机制!李华婷团队携手多所高校研究团队创建青少年虚拟现实运动系统“灵境” - 生物谷,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db088409e53.html
专家:从感知到认知,“知识方程”能否通向强人工智能,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www.ciia.org.cn/news/22323.cshtml
认知与决策领域的中国研究现况分析 - 心理学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308
“新工科”背景下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研究 - 汉斯出版社,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32922
推理:归纳、演绎与类比 - Websoft9,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support.websoft9.com/docs/troubleshoot/deduction
提高AI“智商”院士给出路线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edu.cn/xxh/ji_shu_ju_le_bu/rgzn/201901/t20190129_1643579.shtml
新网银行陈思成:AI时代,在大模型基础之上构建AI原生应用能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m.icbc.com.cn/page/901426783109607424.html
“人间清醒”马斯克:和AI海啸相比,DOGE不值一提 - 华尔街见闻,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749492
向大師學行銷~伊隆.馬斯克特斯拉創業秘訣「第一性原理」解析與行銷應用六步驟,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karos-brand.com/learnfirstprinciplefromelonmusk/
Tim专栏| 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如何成就SPACE X及TESLA - 观点 -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icb.hku.hk/chs/sharing/detail/article-tim-20200618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AlxGa(1−x)N体相与单层结构电子及光学性质调控研究 - 生物通,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6/20250625000952719.htm
无铅卤化物钙钛矿CsBCl3(B=Ti,V,Cr)的半金属性第一性原理研究及其自旋电子学应用 - 生物通,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25-6/20250625000441645.htm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坚持的正确方法论,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news.cpd.com.cn/gz/625/t_1188669.html
查理·芒格:让管理者终身受益的15个思维模型- MBAChina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mbachina.com/html/ckgsb/201909/199907.html
芒格学院: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 - MBAChina,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mbachina.com/html/FMBA2012/202107/338244.html
课堂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 中国日报网 - 天下专栏,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1/12/WS6732fc8ca310b59111da2fcf.html
跨产业知识转移探索性创新实现路径研究 - 科技进步与对策,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kjjb.org/CN/10.6049/kjjbydc.2013040433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学习迁移与能力生成研究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pdf.hanspub.org/ae2025151_1711168463.pdf
类比推理的影响因素及脑生理基础研究* - 心理学报,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302
类比推理研究综述,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ertongzhongxin.nenu.edu.cn/__local/7/84/E6/DD1ACB4316E4E800616A81A7099_103072B5_2CA5C.pdf
人工智能中的类比推理研究综述,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html.rhhz.net/tis/html/202209002.htm
决定数据集质量的要素 - Nextremer,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nextremer.com/data-annotation/blog/cn/training-data-quality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5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506/t20250616_1960182.html
蔡司打造全链智联解决方案解码多元行业质控路径 - 中国工业新闻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cinn.cn/p/418578.html
紧紧扭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放松 - 理论,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625/c40531-40508309.html
检察长讲堂|在法理情有机统一中提升轻罪案件办理质效,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login.12309.gov.cn:8443/spp/zdgz/202506/t20250624_699084.shtml
什么是加密货币,它是怎样运作的? - 卡巴斯基,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kaspersky.com.cn/resource-center/definitions/what-is-cryptocurrency
第5讲| 如何理解数字货币?它与区块链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 极客时间,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5225
什么是比特币| 学习交易加密货币 - CMC Marke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cmcmarkets.com/zh-sg/learn-cryptocurrencies/what-is-bitcoin
美国观察|未来货币的开端?特朗普2.0时期美国数字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展望,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fddi.fudan.edu.cn/46/11/c21253a738833/page.htm
深度盘点:一文带你读懂基因编辑技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phirda.com/artilce_26739.html?module=trackingCodeGenerator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伦理争议与规制原则探微 - 自然辩证法通讯,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jdn.ucas.ac.cn/images/emp/201907002.pdf
基因编辑技术先驱Doudna亲述:CRISPR的伦理问题让我彻夜难眠,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www.alphamab.com/content/details_37_320.html
CRISPR 与伦理- 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IGI),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innovativegenomics.org/zh-CN/%E6%B8%85%E8%84%86%E7%99%BE%E7%A7%91/Crispr-%E4%BC%A6%E7%90%86/
郑戈:迈向生命宪制——法律如何回应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中的风险 - 法治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fzzfyjy.cupl.edu.cn/info/1060/10797.htm
什么是加密货币|在新家坡怎么交易加密货币 - CMC Markets,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cmcmarkets.com/zh-sg/learn-cryptocurrencies/what-are-cryptocurrencies
什么是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介绍 - eToro,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www.etoro.com/zh/crypto/what-is-cryptocurrency/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前景及伦理与监管问题探讨,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html.rhhz.net/KXYSH/html/d2eea9d6-b294-405f-84ed-d004424c7de9.htm
提供广阔舞台,带来更多机会“互联网+”打开就业新空间 -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访问时间为 六月 25, 2025, https://rsj.gz.gov.cn/ywzt/jycy/gzdt/content/post_829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