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8月08日

神经前沿:解码全球脑机接口竞赛与中国的战略博弈

第一部分 全球脑机接口产业格局:一个处于变革前夜的新生市场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术,作为连接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终极桥梁,正从科幻概念迅速走向产业现实。全球BCI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但又高度不确定的早期阶段,其特点是市场规模估算存在巨大差异、技术路径分化明显,以及应用场景的探索方兴未艾。理解这一格局是分析任何国家战略意图的前提。

1.1 规模机遇:一个分散但前景看涨的市场

对全球BCI市场规模的评估,本身就揭示了该行业的现状。2024年的市场估值数据呈现出巨大差异,从2.62亿美元 ¹、16亿美元 ²、20.9亿美元 ³ 到23亿美元 ⁴ 不等。这种估值的巨大分歧并非简单的统计误差,而是市场定义混乱的直接体现。狭义的定义可能仅关注核心BCI硬件和软件的销售,这是一个相对较小但有形的市场。而广义的定义则涵盖了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研发资金、辅助设备、软件服务和临床试验支出 ¹。例如,有研究将市场细分为一个高达1604.4亿美元的侵入式BCI“总可达市场”(TAM)和一个仅为3.686亿美元的非侵入式“可服务可获得市场”(SOM)⁵。这种定义上的混乱恰恰是市场尚处萌芽期的关键信号,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

尽管估值存在差异,但所有报告对未来的预测都惊人地一致——前景极为看好。预测期内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普遍在14.1%至20.5%之间,预计到本年代末或下个年代初,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倍于当前的水平,预测值从5.06亿美元到87.3亿美元不等 ¹。

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日益严峻的全球健康挑战。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为BCI技术提供了最坚实的应用基础和伦理立足点 ¹。正因如此,医疗健康领域目前占据了BCI市场的最大份额,高达57.5% ⁵。此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非侵入式和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增长,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也共同为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¹。

然而,通往广泛应用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巨大障碍。BCI系统的高昂成本,包括安装、维护和专业培训费用,是限制其普及的首要因素 ¹。同时,能够操作这些尖端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¹,加之尤其是植入式医疗设备所需经历的严格、漫长且昂贵的监管审批流程,都极大地延缓了技术的商业化步伐 ⁶。

表1:全球BCI市场规模预测对比(2024-2033年)

报告来源 2024年市场规模(美元) 预测市场规模(美元)及年份 年复合增长率(CAGR)
MarketsandMarkets ¹ 2.62亿 5.06亿 (2029年) 14.1%
Straits Research ³ 20.9亿 87.3亿 (2033年) 15.13%
BCC Research ⁴ 23亿 45亿 (2029年) 14.2%
World Economic Forum/SITE ⁷ 17.4亿 (2022年) 62亿 (2030年) 17.5%
Market Research Intellect ² 16亿 63亿 (2033年) 20.5%

1.2 技术枢纽:从头皮到皮层

BCI技术领域存在一条根本性的分界线,即侵入性程度,它决定了技术的性能、风险和应用范围。目前市场主要由三种技术路线构成:

  • 非侵入式BCI:主要采用脑电图(EEG)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捕捉脑电信号。因其安全性高、成本较低且易于使用,非侵入式技术在当前市场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¹。它是科研、健康消费品和新兴消费应用的首选技术。近期的技术进步包括开发出结合机器学习以缩短训练时间的穿戴式脑电帽 ³,以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等新传感技术的应用 ²。

  • 侵入式BCI:通过手术将电极阵列直接植入大脑皮层内或表面,如Blackrock Neurotech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和Neuralink的“神经织网”(threads)。这类技术能够提供无与伦比的信号保真度和功能恢复能力,是当前资本最雄厚、最受瞩目的研究方向,旨在治疗重度瘫痪和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⁵。

  • 半侵入式/血管介入式BCI: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路线,以Synchron公司的Stentrode™技术为代表。该设备通过颈静脉植入,最终置于大脑运动皮层上方的血管内,从而避免了开颅手术,同时又能获得高质量的脑信号 ⁸。这种方法在有效性与风险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

当前市场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炒作与收入”悖论。非侵入式技术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现有收入 ³,而侵入式技术则吸引了最多的风险投资、媒体关注,并被视为解锁颠覆性应用的关键 ⁸。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BCI领域内两条并行的创新与投资周期。实际上,BCI产业可以看作两个在不同时间轴上运行的独立市场:一个是传统的医疗科技/消费电子市场,以渐进式创新、现有收入流和关注用户体验与成本为特征;另一个则是由风险资本驱动的“登月计划”式市场,当前收入微乎其微,但基于未来“赢家通吃”的巨大潜力而拥有极高估值。未来一个关键趋势可能是,为侵入式系统开发的高级算法和人工智能将被“降维应用”,以提升更廉价、更安全的非侵入式设备的性能。

1.3 主要战场:描绘应用生态系统

医疗健康是BCI技术无可争议的“压舱石”应用领域。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帮助中风和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神经康复 ²,为瘫痪患者提供

辅助通信和控制能力 ³,以及治疗

癫痫和抑郁症等疾病 ⁵。

然而,BCI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多个非医疗垂直领域正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 娱乐与游戏:随着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的兴起,以及对全新交互体验的追求,该领域被预测将迎来“利润丰厚的增长” ²。

  • 国防与军事:应用场景包括实时监测士兵的健康状态和认知负荷,通过神经调控技术提升作战表现,以及意念控制先进的无人机和机器人等 ²。

  • 消费与工业:在新兴的消费领域,BCI被用于智能家居控制 ¹、神经营销学研究和提升工业生产安全等。

当前,BCI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由应用场景驱动的碎片化发展阶段,并在积极寻找超越医疗刚需的“杀手级应用”。虽然让瘫痪者重获行动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但要让BCI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无处不在的技术,关键在于找到一个足够引人注目的消费级应用。Synchron公司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OpenAI的技术)集成到其BCI平台中 ⁵,极大地降低了用户执行复杂任务的门槛,这或许是催生“杀手级应用”并推动BCI走向大众市场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 未来的构建者:竞争与战略动态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BCI产业的版图,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塑造这片版图未来的关键力量。本部分将分析全球领先的企业玩家,并对比主要地缘政治力量的宏观战略愿景,为理解中国的特定雄心奠定基础。

2.1 先锋力量:全球脑机接口领导者概览

在BCI这条前沿赛道上,几家公司凭借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和雄厚的资本支持,已经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 Neuralink:由埃隆·马斯克创立,其宏大愿景是实现“人脑与人工智能的共生” ⁸。其核心产品
    N1植入物包含分布在64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神经织网”上的1024个电极,由专用的手术机器人植入大脑 ⁹。该公司已筹集超过
    10亿美元资金 ⁸,并于2024年1月成功实施了首例人体植入,使一名瘫痪患者能够仅凭意念控制电脑和玩游戏 ⁹。Neuralink的战略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驱动,目标是最终解决失明、抑郁等问题,并实现认知增强 ⁹。

  • Synchron:该公司开创了一种创伤更小的血管介入式BCI技术。其Stentrode™设备通过颈静脉植入,无需开颅手术 ⁸。在杰夫·贝索斯和比尔·盖茨等战略投资者的支持下,Synchron已融资
    1.45亿美元 ⁸,并高度关注安全性和务实的监管路径。它是首家获得美国FDA批准进行永久性植入式BCI人体试验的公司,并已成功帮助瘫痪患者实现收发短信、邮件,甚至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⁵。

  • Blackrock Neurotech:作为行业的资深企业,Blackrock Neurotech凭借其著名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在学术界和临床研究中建立了稳固的地位 ⁸。该公司拥有超过19年的人体研究经验,其技术已被全球1000多家研究机构采用 ¹⁴。其
    MoveAgain BCI系统已获得FDA的“突破性设备”认定,目标是成为首个可供四肢瘫痪患者在家中使用的植入式BCI系统,以恢复其沟通和运动功能 ⁸。

表2:全球主要BCI公司概览

公司 技术/路径 核心产品 关键差异化 总融资额 临床/监管状态
Neuralink 侵入式-皮层内 N1植入物 超高通道数、机器人手术、AI共生愿景 > 10亿美元 2024年完成首例人体植入 ⁸
Synchron 侵入式-血管介入 Stentrode™ 避免开颅手术、安全性更高 1.45亿美元 首家获FDA批准进行永久植入人体试验 ⁸
Blackrock Neurotech 侵入式-皮层内 Utah Array / MoveAgain系统 长期临床验证、学术界标准、专注医疗应用 > 2亿美元 MoveAgain获FDA“突破性设备”认定 ⁸

2.2 宏大战略:三大倡议的故事(美国、欧盟与中国)

在全球范围内,推动BCI发展的不仅是企业,更是国家层面的宏大战略。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不同战略路径,揭示了它们对这项颠覆性技术未来的不同哲学思考。

  • 美国“脑计划”(BRAIN Initiative):于2013年启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推动创新神经技术的研发来理解大脑功能,其全称“通过推动创新神经技术进行大脑研究”即体现了这一点 ¹⁵。这是一个“工具建造者”的项目,专注于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创造用于绘制和调控神经回路的新方法,并促进跨学科合作 ¹⁵。其成功以科学突破来衡量,例如高分辨率脑图谱的绘制和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先进深部脑刺激技术(DBS)¹⁷。其重点在于“赋能发现”。

  • 欧盟“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 HBP):这个为期十年、耗资10亿欧元的项目(2013-2023年)的中心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研究基础设施,即现在的EBRAINS平台 ¹⁸。这是一个“整合者”的项目,旨在利用超级计算、模拟和数据平台来创建大脑的多尺度模型,并整合欧洲碎片化的神经科学研究 ²¹。其主要遗产是EBRAINS平台,旨在为全球科研界提供一个持久的研究资源 ²²。

  • 中国的国家战略:正如第三部分将详述的,中国的路径截然不同。这是一个**“产业主义者”的项目**,明确旨在建立一个具有主权、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竞争力的BCI产业 ²³。虽然也包含基础研究,但其压倒性的重点在于应用研发、商业化和实现具体的产业目标。

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哲学并非简单的同场竞技,而是在同一赛道上进行着不同目标的竞赛。美国专注于创造基础的知识产权和科学知识(“是什么”);欧盟专注于构建协作平台来分析和分享这些知识(“怎么做”);而中国则专注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产品和市场份额(“做什么用”)。这种分歧预示着一个复杂的全球“竞合”(Coopetition)新阶段的到来。中国的产业界将寻求许可或收购美国开发的核心技术,而美欧的研究人员则希望利用中国日益增长的数据集和制造规模。然而,中国政策中明确的产业霸权目标 ²⁵ 和美国的出口管制担忧 ²⁴ 必然会产生摩擦。这为未来BCI领域形成一个多极化、拥有不同重心的世界格局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 解码北京的雄心:解析《实施意见》

本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将深入剖析中国的官方BCI产业政策——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报告将解构该政策的目标与任务,分析其赋能的国内参与者,并评估其对全球秩序的战略影响。

3.1 霸权蓝图:解构政策目标

这份由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实施意见》为中国BCI产业的发展设定了清晰、有时限且雄心勃勃的目标,其措辞和高度明确的指标,无异于一份产业发展的“作战蓝图” ²⁵。

  • 到2027年: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加速应用;并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 ²⁵。

  • 到2030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终实现“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²⁵。

这些目标不仅仅是研发资助计划,而是一份旨在实现技术主权和经济实力的全面产业战略。其语言风格并非一个参与者,而是一个领导权的竞争者。诸如“世界前列”和“全球影响力领军企业”等措辞,直接表明了挑战当前美国在该领域主导地位的意图。该政策是中国多年布局的顶峰,此前已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大科技项目 ³¹,并将BCI视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²⁴。这向国内企业发出了明确信号:它们将在全球竞争中获得国家支持;同时也向国际公司发出了警告:中国意在培养自己的冠军企业,而不仅仅是成为外国产品的市场。

表3:中国脑机接口《实施意见》关键目标与时间表

发展阶段 具体目标
到2027年(近期目标) -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技术、产业、标准三大体系。 - 电极、芯片、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在工业、医疗、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开拓新场景、新模式。 - 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到2030年(远期目标) -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 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 培育2至3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²⁵

3.2 引擎室:关键任务与优先领域

《实施意见》勾勒出一条“全栈式”发展路径,旨在掌控从底层核心技术到上层应用生态的整个价值链 ²⁵。

  • 基础软硬件攻关

    • 硬件:在传感元件层面,要求创新研发植入式电极(硬脑膜上/下、皮层内)、探索血管介入式电极,并提升材料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在核心芯片层面,要求突破高通道采集芯片、超低功耗处理芯片和高速率通信芯片。

    • 软件:在软件工具层面,要求夯实软件底座,完善编解码软件(应用人工智能提升性能),开发专用控制软件,并特别强调要构建**“专用操作系统和通用软件平台”**。

  • 高性能产品打造:加快植入式设备的研发突破,同时推动非侵入式设备的量产迭代。

  • 生态系统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建设检测和中试能力平台,培育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并强化标准引领、安全保障和人才培养。

为实现这些任务,政策明确提出将动用国家级基金(如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进行投资,利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等金融工具,并为植入式BCI医疗器械提供审批支持 ²⁸。

这一系列任务清单揭示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战略思维。其重点不仅在于制造设备,更在于控制整个技术堆栈。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专用操作系统”,这一点尤为关键。在科技世界里,平台的拥有者(如谷歌的安卓、微软的视窗)控制着整个生态系统并获取最大价值。这表明中国正在将从半导体和智能手机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学到的经验应用于BCI领域。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抵御外国制裁或出口管制 ²⁴ 的、自给自足的BCI产业。通过控制核心部件(芯片、电极)和核心平台(操作系统),中国旨在创建一个它能够主导的平行BCI生态系统,并将其向“一带一路”等全球地缘政治伙伴输出。这是一项着眼于供应链韧性和技术主导地位的长期战略。

3.3 中国的新兴冠军:国内产业基础

中国的BCI产业生态正在迅速成熟,为承接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基础。据估计,2024年中国BCI市场规模已达32亿元人民币(约4.4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55.8亿元(约7.7亿美元)³¹。

  • 领军企业

    • 阶梯医疗(StairMed):已成为侵入式赛道的领跑者,其B轮融资额高达3.5亿元人民币(约4800万美元),创下国内该领域的融资记录。公司专注于高通量植入式系统,并已与多家顶尖医院合作开展了超过50例临床研究 ³²。

    • 其他关键参与者:包括在非侵入式智能假肢领域领先的强脑科技(BrainCo),在侵入式语言解码方面取得突破的脑虎科技(Neuro-X),以及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半侵入式系统的博睿康(Boocaxle) ³¹。

  • 科研重镇

    • 清华大学:在全球BCI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团队开发的无线微创半侵入式系统NEO,已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抓握水瓶喝水 ³⁴。

    • 其他学术力量复旦大学在上海启动了一个耗资5600万美元的BCI研究中心 ³,而
      浙江大学则在2020年完成了中国首例植入式BCI临床研究 ³⁵。

这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中国BCI产业的坚实基础,它们很可能成为《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国家支持和资源倾斜的主要对象。

表4:中国主要BCI公司及研究机构概览

实体名称 类型 技术焦点 核心产品/成就 最新融资/里程碑
阶梯医疗 (StairMed) 公司 侵入式 高通量植入式BCI系统 获3.5亿元B轮融资,已开展超50例临床研究 ³²
强脑科技 (BrainCo) 公司 非侵入式 智能仿生手(获FDA认证) 已完成约3亿美元融资并投入研发 ³¹
脑虎科技 (Neuro-X) 公司 侵入式 语言解码临床试验取得突破 持续推进高通道电生理记录系统研发 ³³
博睿康 (Boocaxle) 公司 半侵入式 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NEO系统 自2018年起已完成5轮融资至D轮 ³³
清华大学 大学 半侵入式/非侵入式 NEO无线微创系统、高速率BCI系统 NEO系统使瘫痪患者实现自主抓握喝水 ³⁶
复旦大学 大学 侵入式/综合 - 启动5600万美元BCI研究中心 ³

3.4 战略影响:一个新的重心?

中国的《实施意见》必须在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解读。美国已将BCI技术列入对华出口管制清单 ²⁴,而中国的战略正是为了实现自给自足并反制这些限制。此外,BCI技术具有显著的国家安全属性,各国都在探索其军事应用(如“神经战”、“超级士兵”)¹³,同时,利用神经数据进行国家监控(“数据驱动的威权主义”)的担忧也日益加剧 ²³。

美国的技术出口管制与中国国家驱动的全栈式产业自主化战略相结合,几乎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全球BCI市场的“两极分化”。未来可能会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阵营:一个以美国的技术和标准为核心,联合其紧密盟友(如欧洲、日本);另一个则以中国的技术堆栈为核心,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向外输出。

对于全球企业和投资者而言,这将带来巨大的战略复杂性。它们将不得不在两个生态系统中做出选择。供应链将出现分化,数据隐私和安全标准将大相径庭,互操作性将成为重大挑战。中国的《实施意见》正是为这条未来的战线划下了明确的界标。

第四部分 穿越迷宫:伦理、风险与商业化之路

BCI技术通往未来的最大障碍,或许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其引发的深刻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成功穿越这片“雷区”,已不再是次要考量,而是决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

4.1 机器中的幽灵:解开伦理雷区

BCI的发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已成为学术界和公众激烈讨论的焦点 ⁴¹。

  • 隐私与数据安全:BCI可能直接触及个人最私密的数据——思想和意图。关于“大脑窃听” ⁷、数据所有权和数据滥用的担忧是首要问题 ⁴²。

  • 自主性与能动性:BCI被“劫持”以强迫用户行动 ⁷,或双向接口反向影响用户的思想和自我认知 ⁴²,这些可能性引发了对个人意志自由的深切忧虑。

  • 心理影响:研究表明,侵入式BCI可能给用户带来剧烈的心理困扰,挑战其身份认同感 ⁴⁴。同时,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落空,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⁴⁵。

  • 公平与公正:先进BCI技术的高昂成本,有可能制造出一个由增强的“超人”和普通人组成的“数字鸿沟”世界,加剧社会不平等 ⁴⁶。

  • 治疗与增强的界限:恢复功能与增强正常人类能力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在伦理上极具争议 ⁴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发布的伦理指引也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并要求对增强型应用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⁴⁷。

这些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ELSI)问题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对商业化的直接威胁。公众的不信任可能导致毁灭性的监管政策。因此,发展BCI技术的竞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建立可信、可行的治理框架的竞赛。能够率先创建一套清晰、高效且符合伦理的监管路径——即一套“神经权利”(Neuro-Rights)框架——的国家或地区,将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这将为企业提供法律确定性,建立公众信任,并吸引顶尖人才和投资。中国主动发布国家级BCI伦理指引 ⁴⁷,尽管在西方可能被持怀疑态度看待,但这无疑是一项战略举措,旨在展示其在该关键领域的领导力,并试图塑造未来的全球规范。伦理辩论已不再是场外戏,而是全球BCI竞争的中心战场。

4.2 战略综合与前瞻性建议

战略综合

全球BCI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被三大分歧所定义:非侵入式与侵入式技术之间的技术分裂,近期医疗应用与长远消费愿景之间的市场分裂,以及不同国家战略之间的地缘政治分裂。美国目前在基础研发和高光创新方面保持领先,但中国的《实施意见》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最全面、最激进的产业政策。这份文件是中国实现技术主权和全球领导地位的明确蓝图,为全球市场走向两极分化和激烈竞争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前瞻性建议

BCI产业的最终走向,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取决于利益相关方能否成功驾驭深刻的伦理迷宫并赢得公众信任。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一场激烈的竞赛——不仅是制造最强大的BCI,更是书写将要治理它的规则。

  • 致投资者

    • 承认“两极化市场”的现实,在稳健、受监管的医疗市场和高风险、高回报的侵入式/增强型市场之间进行多元化布局。

    • 在评估一家公司时,应将其监管和伦理策略与技术本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 致西方政策制定者

    • 认识到中国的政策是一项战略挑战。应加速制定清晰高效的国内监管和伦理框架,以保持竞争优势。

    • 通过公私合作模式,为侵入式BCI漫长的开发周期分担风险,鼓励创新。

  • 致行业参与者

    • 建立战略联盟,以应对日益分化的全球市场。

    • 在安全和隐私方面进行“设计即安全”(security-by-design)的大量投入,以建立用户信任。

    • 积极主动地参与塑造伦理标准,而不是被动等待监管的到来。

引用的著作

  1.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Market Growth, Drivers, and Opportunities - MarketsandMarket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Market-Reports/brain-computer-interface-market-64821525.html

  2.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Market to Soar from USD 1.6 Billion in 2024 to USD 6.3 Billion by 2033, at 20.5% CAGR - Market Research Intellec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brain-computer-interface-market-to-soar-from-usd-1-6-billion-in-2024-to-usd-6-3-billion-by-2033--at-20-5-cagr---market-research-intellect-302524372.html

  3.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Market Size, Trends & Growth Graph by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straitsresearch.com/report/brain-computer-interfaces-market

  4. Global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Market Size & Growth Report - BCC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bccresearch.com/market-research/instrumentation-and-sensors/brain-computer-interface-market.html

  5.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Market Size | Industry Report, 2030 - Grand View Research,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grandviewresearch.com/industry-analysis/brain-computer-interfaces-market

  6. Challenges and advances i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medicalethicshealthpolicy.med.upenn.edu/in-the-news/challenges-and-advances-in-brain-computer-interfaces

  7. The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market is growing – but what are the risk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4/06/the-brain-computer-interface-market-is-growing-but-what-are-the-risks/

  8. 9 Lead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ompanies and their Current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rossdawson.com/futurist/companies-creating-future/leading-brain-computer-interface-companies-bci/

  9. Neuralink: The Company Accelerating Human Potential - Technology Magazin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technologymagazine.com/articles/neuralink-the-company-accelerating-human-potential

  10. Top 10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ompanies in 2025 - Spherical Insight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sphericalinsights.com/blogs/top-10-companies-leading-the-brain-computer-interface-market-in-2025-key-players-statistics-future-trends-2024-2035

  11. Neuralink’s Ambitious Journey Towards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An Analysis - MarketsandMarket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marketsandmarkets.com/industry-news/Neuralinks-Ambitious-Journey-Towards-Brain-Computer-Interfaces

  12. 2021年中国脑机接口平台行业概览,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201121539917091_1.pdf?1641976029000.pdf

  13. 脑机接口的军事前景-瞭望周刊社,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lw.xinhuanet.com/20241021/8a1493f85c7249819ea1299c747f7bd2/c.html

  14. Blackrock Neurotech | Empowered by Though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blackrockneurotech.com/

  15. BRAIN 2025: A Scientific Vision | BRAIN Initiativ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braininitiative.nih.gov/vision/nih-brain-initiative-reports/brain-2025-scientific-vision

  16. The State of the NIH BRAIN Initiative - PMC - PubMed Central,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052245/

  17. A look back on the BRAIN Initiative in 2024 (and what’s coming in 2025!),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braininitiative.org/achievements/a-look-back-on-the-brain-initiative-in-2024-and-whats-coming-in-2025/

  18. en.wikipedia.org,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_Brain_Project#:~:text=The%20primary%20objective%20of%20the,is%20divided%20into%2012%20Subprojects.

  19. Human Brain Project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_Brain_Project

  20. Human Brain Project - EBRAIN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files.ebrains.eu/file/b8c49d66-ce42-4405-b8dc-88105e35d784/hbp-10-year-assessment.pdf

  21. The Human Brain Project—Synergy between neuroscience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625714/

  22. Overview - Human Brain Projec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humanbrainproject.eu/en/about/overview/

  23. Neuro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Politics and the Life Sciences | Cambridge Core,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olitics-and-the-life-sciences/article/neurotechnology-and-international-security/29155A74DBB0FDE5CB0CBA4D3DF6AF0C

  24. 【理响中国】脑机接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与路,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3/t20240327_5742356.shtml

  25. 七部门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_国务院部门文件_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8/content_7035603.htm

  26. 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 中安在线,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news.anhuinews.com/xwgn/202508/t20250808_8694649.html

  27. 数据宝 - 证券时报官方网站-中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平台,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stcn.com/article/wx/sjb.html

  28. 七部门: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szzg.gov.cn/2025/xwzx/szkx/202508/t20250808_5059132.htm

  29. 图表:七部门: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 中国政府网,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508/content_7035617.htm

  30. 七部门: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 - 财联社,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cls.cn/detail/2108770

  31. 政策持续加码脑机接口发展前景广阔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stcn.com/article/detail/1567817.html

  32. 中国植入式脑机接口获3.5亿元最大融资:脑机接口,风口已至? - 21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50212/herald/574c9e566084221e3394defdc27441a6.html

  33. 多路线齐头并进脑机接口产业化进程加速-新华网,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www.news.cn/fortune/20250526/017cb6b1c00047deb5f8944634f384c0/c.html

  34. 国内脑机接口商业化至少仍需2年,百亿市场还有哪些挑战 - 清华大学,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82/109897.htm

  35. 天风医药产业前沿专题系列研究脑机接口产业,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01_AP202404011629191867_1.pdf

  36. 脑机接口技术革命:从瘫痪者重获新生到“脑控”未来 - 中国网,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www.china.com.cn/txt/2025-05/16/content_117878997.shtml

  37. 中国脑机接口行业发展模式及未来展望,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lib.ia.ac.cn:8003/ContentDelivery/20220901/2022%E5%B9%B4%20%20%E3%80%9036%E9%A1%B5%E3%80%91%E4%B8%AD%E5%9B%BD%E8%84%91%E6%9C%BA%E6%8E%A5%E5%8F%A3%E8%A1%8C%E4%B8%9A%E5%8F%91%E5%B1%95%E6%A8%A1%E5%BC%8F%E5%8F%8A%E6%9C%AA%E6%9D%A5%E5%B1%95%E6%9C%9B_BA75431F0B52A5E23D89206A24DE8677.pdf

  38. 未来产业|国产脑机接口开年揽金前三个月融资达去年2.67倍 - 新京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42298906129775.html

  39. 高小榕 - 清华大学医学院,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med.tsinghua.edu.cn/info/1142/2105.htm

  40. Data-Centric Authoritarianism: How China’s Development of Frontier Technologies Could Globalize Repression -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ned.org/data-centric-authoritarianism-how-chinas-development-of-frontier-technologies-could-globalize-repression-2/

  41.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the Ethical Issues Pertaining to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Technology - MDPI,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mdpi.com/2076-3425/14/12/1255

  42. Ethic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 AMA Journal of Ethic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journalofethics.ama-assn.org/article/ethical-and-social-challenges-brain-computer-interfaces/2007-02

  43.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Applications, Challenges, and Policy Options | U.S. GAO,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25-106952

  44. Studies Outline Key Ethical Questions Surround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news.ncsu.edu/2020/11/brain-computer-interface-ethics/

  45. Ethical issues with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 Frontier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www.frontiersin.org/journals/systems-neuroscience/articles/10.3389/fnsys.2014.00136/full

  46.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for cognitive enhancement,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542783/

  47. China’s new ethic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 PMC, 访问时间为 八月 8,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085839/

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