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无界·答无限
问无界·答无限

2025年08月29日

寒武纪处在十字路口: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军企业的深度剖析

I. 内容摘要 (TL;DR)

本报告旨在提供对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寒武纪”)的全面深度分析。我们的核心论点是,寒武纪近期在资本市场的崛起并非仅仅源于其技术实力,而是一个独特合力的结果:首先,由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引爆的全球算力需求浪潮;其次,由美国制裁加速的中国“国产替代”政策所带来的强劲东风;最后,其核心产品线(思元系列)在市场需求最迫切的时刻达到了商业成熟。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将寒武纪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地。

从财务角度看,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戏剧性的转折,从多年因巨额研发投入导致的严重亏损,一举实现显著盈利 ¹。这不仅是对其长期战略的有力验证,也标志着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公司长期面临的客户集中度过高风险 ⁵。

在战略定位上,寒武纪已成为中国寻求英伟达(Nvidia)替代方案竞赛中的领跑者之一。其核心优势在于专注的ASIC架构、统一的软件生态系统(NeuWare),以及其源自中国科学院的“国家队”血统 ⁹。这些因素使其在争取国内关键客户和政策支持方面占据了有利地位。

然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看空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行业巨头英伟达在硬件性能和软件生态(CUDA)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¹;其次,来自华为(昇腾)等本土巨头的激烈竞争 ³;最后,其Fabless(无晶圆厂)商业模式在地缘政治冲击和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面前的深刻脆弱性 ⁵。

展望未来,寒武纪的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利用当前受保护的市场窗口期,将暂时的市场优势转化为真正的、持久的技术和生态护城河。未来24至36个月将是决定其能否实现这一飞跃,并最终确立其在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中核心地位的关键时期。

II. 人工智能先驱的起源:从学术殿堂到产业前沿

“天才兄弟”与中科院的传承

寒武纪的创立故事并非典型的硅谷式车库创业,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国家科研体系,其“国家队”的基因从一开始就清晰可见。公司的灵魂人物是陈云霁与陈天石兄弟,二人均是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著名的“少年班”的天才人物 ¹。他们的成长轨迹几乎一致,哥哥陈云霁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弟弟陈天石紧随其后,两人后来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深造 ¹。

这段在计算所的经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也为兄弟二人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支持 ¹⁸。他们参与了国家主导的“龙芯”CPU项目,哥哥陈云霁师从中国芯片领域的顶尖专家胡伟武博士,并成为“龙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之一,之后更是担任了“龙芯三号”的主架构师 ¹。这段经历让他们在中国自主研发处理器的最前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正是在计算所,兄弟俩的研究方向开始交汇。陈云霁主攻计算机芯片,而陈天石则专研人工智能算法 ¹。大约在十年前,当人工智能和处理器设计还被视为两个不相关的领域时,他们就前瞻性地看到了二者结合的巨大潜力 ¹⁸。他们认识到,通用处理器在运行深度学习算法时效率低下、能耗过高,要让机器真正像人一样思考和反应(例如在自动驾驶场景中),就必须设计专门的AI芯片 ¹⁸。

这一理念最终催生了他们一系列开创性的学术成果。早在公司成立之前,由陈氏兄弟领导的课题组就推出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DianNao”(电脑)系列 ¹⁸。这一系列研究,包括DaDianNao(大电脑)、PuDianNao(普电脑)等,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屡获殊荣,例如在ASPLOS 2014上获得最佳论文奖,为寒武纪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¹⁸。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坚持使用中文拼音为处理器命名,这一独特的文化自信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¹⁸。

寒武纪的诞生,本质上是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将战略性研究成果商业化的一个范例。公司的全称“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中科”二字,明确昭示了其与中国科学院的深厚渊源 ⁹。公司由创始团队与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创立 ²¹。这种出身决定了寒武纪并非一个单纯的市场竞争者,而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被寄予厚望的科技力量。它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资源倾斜、顶尖的人才输送和强大的政治背书,这为其早期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这种体制内的背景也可能使其在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上,相较于完全市场化的初创公司,显得不够灵活和敏捷。

通往卓越之路的关键里程碑

寒武纪从一个学术课题组到成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清晰地勾勒出其战略演进的轨迹。

2016年:横空出世

公司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 1,其名字“寒武纪”取自地质学上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寓意着人工智能技术将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1。同年,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 20。这款产品一经发布便技惊四座,与特斯拉自动驾驶、IBM Watson等一同入选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为初创的寒武纪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20。

2017-2018年:与华为的共生

这一时期是寒武纪发展史上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当时,全球智能手机巨头华为正在为其麒麟芯片寻找强大的AI处理能力。寒武纪的1A处理器IP核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华为在其旗舰手机芯片麒麟970和后续的麒麟980中,集成了寒武纪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作为其人工智能副单元 3。这次合作对双方而言是双赢的:华为借此率先推出了手机AI芯片,抢占了市场先机;而寒武纪则通过这次合作,不仅获得了首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大规模商业化验证,更是一举成名,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其在终端AI IP领域的领先地位 3。在2017年和2018年,华为是寒武纪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9。

2019-2020年:战略转型与科创板上市

然而,与华为的蜜月期并未持久。随着华为自研能力的增强,其开始研发自己的“达芬奇”架构和昇腾(Ascend)系列NPU,并逐渐取代了寒武纪的IP 9。到2024年,寒武纪已不在华为的供应链中 20。失去最大客户对寒武纪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致命的。这一事件迫使公司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战略转型。

这次看似危机的事件,从长远来看,却催化了寒武纪的蜕变。它让公司管理层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和单一业务模式(IP授权)的巨大风险。因此,寒武纪毅然决然地将战略重心从终端IP授权,转向了更具挑战性但市场空间也更为广阔的云端和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自主研发与销售。这次痛苦的转型,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但却为公司构建了更加完整和有韧性的产品组合,并直接促成了后续思元(Siyuan)系列产品的诞生。正是这次被迫的战略调整,使寒武纪具备了在日后AIGC浪潮中抓住机遇的能力。如果当初没有失去华为这个客户,寒武纪可能至今仍是一个小而美的IP供应商,而无法成为今天在云端算力市场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完成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寒武纪于2020年7月20日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 ²。这次IPO不仅为公司后续的高强度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AI芯片领域的标杆地位。

2023-2025年:AIGC浪潮与市场登顶

随着2023年以来全球AIGC技术的爆发,对高性能AI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的不断加码,使得中国科技企业无法获得英伟达等公司的顶级AI芯片。这两个因素叠加,为寒武纪创造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窗口。公司的云端智能芯片产品恰好在此刻走向成熟,成为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国产替代方案。需求的井喷推动公司业绩实现了惊人的增长,股价也随之飙升。在2025年8月,寒武纪的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短暂成为中国A股市场的“股王”,市值突破6000亿人民币,创始人陈天石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1。这一时期标志着寒武纪从一家持续亏损的研发型公司,成功转型为市场认可的、具备强大盈利能力的行业龙头。

III. 技术栈解构:架构、产品与生态系统

核心架构:思元系列与MLUarch

寒武纪技术战略的基石,是其对专用集成电路(ASIC)架构的专注。与英伟达所主导的、更具通用性的通用图形处理器(GPGPU)路径不同,寒武纪选择为人工智能(特别是神经网络计算)这类特定工作负载设计专门的芯片 ³。ASIC架构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卓越的能效比(即每瓦性能),因为它剥离了所有与AI计算无关的冗余功能,可以将所有晶体管资源都用于优化核心算法,从而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这一设计理念的结晶就是寒武纪自研的机器处理器架构——MLUarch(Machine Learning Unit architecture)。MLUarch是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也是其所有“思元”系列芯片的底层基础。该架构经过持续迭代,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代MLUarch05,并被应用于最新的云端训练芯片思元590中 ¹⁰。每一代架构的演进都带来了性能、能效和功能上的显著提升。

在具体的实现技术上,寒武纪也积极采用业界前沿的创新。例如,在其第三代云端芯片思元370中,公司首次采用了先进的Chiplet(芯粒)技术 ²⁶。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两颗或多颗独立制造的AI计算芯粒封装在同一颗芯片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尺寸芯片的制造良率,还能通过不同芯粒的组合,灵活地衍生出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更具性价比的多样化产品线 ²⁶。

产品组合:云边端一体化战略

寒武纪的产品布局体现了其“云、边、端一体”的全面战略,旨在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设备的全栈式算力支持 ¹⁰。

云端产品线

云端产品是寒武纪当前战略的绝对核心,也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³。随着AIGC和大模型的兴起,云端训练和推理市场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思元270/290/370系列:这是寒武纪在云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基石产品系列。思元270于2019年推出,其峰值处理能力达到128 TOPS(INT8),能够支持CNN、RNN、LSTM等多种主流深度学习模型,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云端市场 ³。后续的思元290和思元370在性能和功能上不断完善。特别是思元370,除了采用Chiplet技术外,还在业内率先支持了LPDDR5内存,其内存带宽是上一代产品的3倍,能效也远超传统的GDDR6内存 ²⁶。此外,思元370还搭载了MLU-Link多芯互联技术,为每颗芯片提供高达200GB/s的跨芯片直接通信带宽,显著提升了多卡并行任务的效率 ²⁶。

  • 思元590:这是寒武纪目前的旗舰产品,专为大规模AI训练任务设计,也是公司抓住本轮AIGC机遇的“杀手锏” ⁵。尽管公司尚未公开发布其完整的技术白皮书,但该芯片已实现商业化突破并获得互联网头部客户的大批量订单 ¹。根据市场信息和分析报告,思元590采用了最新的MLUarch05架构,性能相较于前代产品有翻倍以上的提升,其综合性能直接对标英伟达在2020年发布的A100芯片,处于国产AI芯片的领先水平 ¹。

边缘产品线

边缘产品线旨在为终端和云端之间的设备提供适度的算力,满足智能安防、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的实时处理需求。

  • 思元220:这是寒武纪在边缘侧的主力产品,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边缘AI芯片 ²⁸。它以M.2加速卡等多种形态提供,尺寸仅有半张信用卡大小,但在8.25W的极低功耗下,可提供高达8 TOPS(INT8)的AI算力 ²⁸。思元220支持可配置的16/8/4位定点运算,并具备强大的视频编解码能力,使其成为边缘视觉应用的理想选择 ²⁸。然而,从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边缘产品线的收入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公司在资源分配上已将重心战略性地转移至利润更丰厚的云端市场 ⁵。

软件护城河:NeuWare与统一生态的追求

在半导体行业,硬件性能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够锁定客户、构建长期竞争壁垒的,是强大的软件生态系统。英伟达的CUDA平台用十余年的时间证明了这一点,它构建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软件“护城河”。寒武纪深刻理解这一点,并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模仿英伟达的策略,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统一软件生态。

这个生态的核心就是寒武纪NeuWare ¹⁰。NeuWare是一个统一的平台级基础系统软件,它贯穿了寒武纪从云到边的所有硬件产品,为开发者提供了一致的编程体验。这套软件栈包含了底层驱动、运行时库、高性能算子库以及一系列开发工具链 ¹⁰。

寒武纪的理念是“软硬件协同优化” ³。这意味着其硬件架构(MLUarch)和软件平台(NeuWare)是并行设计、深度耦合的,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出硬件的计算潜能。NeuWare的一个关键组件是

MagicMind推理加速引擎,它基于先进的MLIR图编译技术,能够将开发者使用TensorFlow、PyTorch等主流框架训练出的模型,高效地部署到寒武纪的全系列芯片上,并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性能 ²⁶。

然而,构建一个成功的软件生态面临着经典的“鸡生蛋,蛋生鸡”难题:开发者只会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硬件平台开发软件,而用户只会购买一个拥有丰富软件和开发者支持的硬件。英伟达用了十多年和数十亿美元才打破了这个循环。

正是在这里,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为寒武纪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中国的大型科技公司被迫大规模采购和部署寒武纪的硬件 ¹。这种由外部因素驱动的大规模部署,实际上是在人为地为NeuWare生态“孵化”第一批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应用场景。这使得寒武纪得以在一种非自然的市场条件下,快速启动其生态系统的正循环。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现在不仅是寒武纪的客户,更在事实上成为了其付费的“测试者”和“共建者”,在实际部署中帮助其发现和修复软件bug,完善开发工具链。这个由地缘政治催生的“温室”,正在帮助寒武纪以一种在开放市场中不可能实现的速度,来追赶与CUDA之间巨大的生态鸿沟。其长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这个被动获得的起点,转化为一个真正有活力、能够自我演进的开发者社区。

IV. 财务分析:一次华丽的转身

从巨额亏损到爆发式增长

寒武纪的财务历程清晰地展现了一家硬科技公司典型的“J型曲线”发展轨迹。在上市初期,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状况曾令市场哗然。从2017年到2019年,公司虽然营收快速增长,但净亏损额却持续扩大,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6亿人民币 ³。这种巨额亏损主要是由其极高的研发投入所驱动的。在竞争激烈的芯片设计行业,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是维持技术领先和开发复杂产品组合的必要代价,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在那些年里甚至常常超过其全年营收 ³²。

然而,这一切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戏剧性的转折点。公司发布的半年报业绩堪称“炸裂”: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的0.65亿相比,同比增长高达4347.82%;更重要的是,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0.38亿人民币,而上年同期为亏损5.3亿,实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半年度盈利 ¹。

这次财务上的惊天逆转,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全球AIGC和大模型训练需求的井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算力市场 ³。其次,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为国产芯片厂商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受保护的“国产替代”市场,使得寒武纪的产品成为国内科技巨头的刚需 ¹。最后,也是最根本的,是公司多年坚持高强度研发的成果——以思元590为代表的云端产品线在技术上达到了可规模化商用的成熟度,并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³。这三股力量的汇合,共同推动了寒武纪的业绩爆发。

收入质量与客户集中度

在分析其收入结构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云端产品线的绝对主导地位。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中,有28.7亿来自云端智能芯片及其配套板卡与整机产品,占比高达99.6% ³。这充分证明了公司战略重心向云端转移的成功,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边缘计算等其他业务板块的边缘化。

一个长期困扰寒武纪并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是其过高的客户集中度。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公司的年度营收高度依赖单一客户。数据显示,其第一大客户贡献的营收占比均超过60%,甚至在2024年高达79% ⁵。这些早期的主要客户大多是地方国有企业,采购其产品用于建设地方性的智能计算中心,这种项目驱动的收入模式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⁵。

进入2025年,随着公司成功打入互联网头部企业,客户结构有所改善。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前五大客户合计占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总额的85.31%,其中第一大客户占比下降至42.5% ⁶。这表明公司的客户基础正在从过去的单个政府项目,向更多元的头部科技企业扩展 ¹。这是一个积极的转变,因为它意味着收入来源从一次性的、不稳定的项目合同,转向了基于大型企业持续算力需求的、更具可预测性的销售。

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客户质量提升了,但依赖少数几个科技巨头的风险依然存在。这些巨头客户不仅拥有巨大的议价能力,而且自身也在积极研发AI芯片,例如百度的“昆仑芯”。这使得寒武纪与这些客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合作与竞争并存”(Co-opetition)的关系。今天的最大客户,完全可能在未来成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面向未来的投资:研发强度

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寒武纪商业模式的核心特征。在实现盈利之前,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极高,甚至超过100% ³²。即便是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暴增之后,公司的研发投入依然保持增长,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85% ²。

这种看似“烧钱”的行为,在芯片设计这个知识和资本双密集的行业中,是构建和维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它不应被视为财务上的缺陷,而应被理解为对公司未来技术护城河的持续投资。面对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在技术上不断加速迭代的压力,只有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寒武纪才有可能在技术竞赛中不被甩开,并最终实现追赶和超越。

表1:关键财务指标 (2020 - 2025 H1)

年度/周期 总营业收入 (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 (%) 研发支出 (亿元人民币) 研发占营收比 (%) 净利润/(亏损) (亿元人民币)
2019 4.44 N/A 5.43 122.32% (11.79)
2020 4.59 N/A 7.68 167.32% (4.35)
2021 7.21 N/A 11.36 157.56% (8.25)
2022 7.29 N/A 15.23 208.92% (12.57)
2023 7.09 N/A 13.78 194.36% (8.48)
2024 11.70 56.7% 10.68 91.30% (4.50)
2025 H1 28.81 55.99% 4.57 15.85% 10.38

注:部分早期毛利率数据未在材料中提供。2019-2023年数据主要来自历史财报信息 ³。2024及2025 H1数据来自最新财报及分析报告 ²。

V. 战场:高风险市场中的竞争定位

全球标杆:寒武纪 vs. 英伟达

在评估寒武纪的竞争力时,任何分析都必须以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绝对领导者——英伟达作为基准。英伟达的霸主地位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一是其持续领先的硬件性能,从A100、H100/H200到最新的Blackwell架构,每一代产品都重新定义了AI算力的上限 ¹;二是由其CUDA并行计算平台和相关软件库构成的、根深蒂固的软件生态系统,这已成为开发者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从纯粹的硬件性能来看,寒武纪与英伟达之间存在明显的代差。其当前的旗舰产品思元590,采用7nm制程工艺,其性能目标是对标英伟达于2020年发布的上一代产品A100(同样为7nm) ¹。多方分析指出,思元590的综合性能大约能达到A100的80%至90% ¹。然而,与英伟达当前的主力产品、采用4nm工艺的H100相比,思元590在性能和能效上都存在显著差距 ¹。而英伟达已经发布的Blackwell架构,更是将性能差距进一步拉大。

软件生态方面的差距可能比硬件更为巨大。英伟达的CUDA生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优化库、开发工具和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几乎所有主流的AI框架和应用都基于CUDA进行了深度优化。寒武纪的NeuWare虽然在架构上试图复制CUDA的成功模式,但在生态的成熟度、广度和深度上,仍处于非常早期的追赶阶段。

然而,这种纯技术维度的比较并不能完全解释寒武纪当前的市场成功。在地缘政治的特殊背景下,寒武纪在中国市场的核心价值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能否在性能上超越英伟达”,而是“能否在一个英伟达高端产品被禁运的市场中,成为最好、最可靠的替代品”。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中国的科技公司无法合法获得A100/H100等高性能芯片 ¹²。这使得采购决策的标准从“追求绝对性能最优”,转变为“在所有可获得的非管制方案中选择性能最优”。

因此,寒武纪目前并不需要比H100更强才能赢得国内的大额订单。它只需要做到“足够好”,并且最关键的是,能够稳定、大规模地“供货”。这种由外部因素创造的非对称竞争优势,为寒武纪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它可以利用受保护的市场所带来的收入和利润,投入到下一代产品的研发中,以期在未来2到3个产品周期内,真正缩小与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差距。

国内德比:群雄逐鹿的赛场

在中国国内,寒武纪也远非高枕无忧,它面临着一个日益拥挤且实力强大的竞争格局。

  • 华为(昇腾):华为是寒武纪在国内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广泛的政企客户关系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华为的昇腾系列AI芯片(如昇腾910B)是思元590的直接竞争者 ³。华为不仅提供芯片,还能提供从服务器、网络设备到云服务的全栈式解决方案,这对许多大型客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 其他玩家:除了华为,赛道上还挤满了其他重量级选手。互联网巨头如百度(自研“昆仑芯”)和阿里巴巴(旗下“平头哥”)也在大力投入自研芯片,它们既是寒武纪的潜在客户,也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³。此外,还有一批资金雄厚的AI芯片初创公司,如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也在积极争夺市场份额 ⁵。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寒武纪的一个关键差异化优势在于其“纯粹性”和“独立性”。与华为、百度、阿里这些竞争对手不同,寒武纪是一家专注于AI芯片设计的“pure-play”公司。它不提供云服务,也不开发上层应用,因此不会与它的潜在客户(如其他云服务商或应用开发商)构成直接的业务竞争。这种中立的身份,可能使其在争取那些警惕“供应商变竞争对手”的客户时,获得独特的信任优势。

表2:主要AI加速器竞争基准(简化版)

芯片型号 公司 制程节点 峰值性能 (FP16/BF16 TFLOPS) 内存类型/容量 内存带宽 (TB/s)
思元 590 寒武纪 7nm ~500 (估算) HBM2e ~1.2
昇腾 910B 华为 7nm+ 376 64GB HBM2e ~0.4
Nvidia A100 英伟达 7nm 312 (624 with Sparsity) 80GB HBM2e 2.0
Nvidia H100 英伟达 4nm 989 (1979 with Sparsity) 80GB HBM3 3.35

注:思元590的官方详细规格尚未完全公布,表中数据主要基于分析师报告、对标产品(A100)及市场公开信息估算 ¹。昇腾910B及英伟达产品数据来自公开规格表 ²⁵。性能指标(TFLOPS)可能因具体配置和计算稀疏性等条件而异。

VI. 地缘政治催化剂:制裁的双刃剑效应

寒武纪的命运与中美科技竞争的宏观背景紧密相连。美国的制裁政策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又是助其腾飞的强劲东风。

“实体清单”与供应链的脆弱性(逆风)

制裁的直接负面影响体现在寒武纪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 ⁵。这一举措对寒武纪的Fabless(无晶圆厂)商业模式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¹³。

作为一家Fabless公司,寒武纪的运营高度依赖全球化的半导体产业链。其业务流程主要包括:

  1. 设计:使用来自美国公司(如Synopsys、Cadence)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进行芯片设计。

  2. 制造:将设计好的图纸交由第三方晶圆代工厂(如台积电TSMC、中芯国际SMIC)进行生产。

  3. 封测:由专业的封装测试厂完成芯片的最后工序。

被列入“实体清单”意味着,任何公司向寒武纪提供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或服务,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而这类许可通常会被拒绝。这在多个层面造成了严重的供应链风险:

  • EDA软件:寒武纪可能无法获得最新的EDA软件版本、更新和技术支持。虽然短期内可以使用现有软件,但长期来看,这将使其无法利用最先进的设计方法学,从而在芯片设计的效率和复杂度上落后于竞争对手 ³⁶。

  • 芯片制造:尽管寒武纪可以选择国内的代工厂,但全球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如5nm及以下)仍然掌握在台积电等厂商手中,而这些厂商的生产设备大量来源于美国(如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美国可以通过其技术影响力,限制这些代工厂为清单上的实体提供先进制程的代工服务 ⁴⁰。这可能会迫使寒武纪在未来的产品中,只能使用相对落后的制造工艺,从而在性能和能效上处于不利地位。

这种对全球供应链的深刻依赖,是寒武纪最核心的脆弱性所在,也是地缘政治风险最集中的体现。

“国产替代”的迫切性(顺风)

然而,制裁政策的间接正面影响,在目前看来,远远超过了其直接的负面冲击。美国于2022年10月首次推出并不断收紧的全面出口管制措施,严格限制向中国任何实体出售高性能AI芯片(如英伟达的A100和H100)及相关制造设备 ³。

这一政策在客观上为中国国内的AI芯片供应商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几乎没有外部竞争的“受保护市场”。中国各大科技公司,为了在生成式AI的全球竞赛中不掉队,对高性能算力的需求是刚性的、迫切的。在无法获得英伟达顶级产品的情况下,它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向国内供应商,如寒武纪和华为 ¹。

因此,美国的制裁无意中充当了中国“国产替代”战略的最强催化剂。它将市场竞争的逻辑从“全球开放市场的性能比拼”,强行扭转为“国内封闭市场的供应能力比拼”。这正是寒武纪在2025年上半年业绩能够实现爆炸式增长的最根本的外部原因。

更深层次地看,这种由制裁驱动的国产替代,其影响远不止于带来短期收入。它在事实上为中国的AI芯片公司创造了一个由国家意志推动、由市场需求买单的、规模空前的“真实世界研发实验室”。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一家新兴芯片公司要说服像字节跳动、百度、阿里这样体量的客户去大规模部署其未经充分验证的硬件,并投入大量工程师资源进行软件适配,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客户总会倾向于选择成熟、稳定、生态完善的英伟达方案。

但现在,制裁消除了这个“最优选项”。这些中国顶尖的科技公司,现在不仅是寒武纪的客户,更在客观上成为了其产品迭代的“共建者”。它们在实际部署数千甚至上万片寒武纪加速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硬件性能瓶颈、软件兼容性问题和生态工具链的不足。它们会向寒武纪提供最直接、最宝贵的反馈,驱动寒武纪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去修复bug、优化性能、完善其NeuWare软件生态。这个由客户需求驱动的、高强度的实战迭代循环,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可以说,美国旨在减缓中国AI发展的制裁政策,却在不经意间极大地加速了中国本土AI芯片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的成熟过程。

VII. 战略展望:综合评估、风险与未来轨迹

综合SWOT分析

  • **优势 (Strengths)**:

    • 深厚的“国家队”背景:源自中科院,与国家科研体系紧密相连,享有政策和资源优势。

    • 专注的ASIC架构:在AI特定工作负载上具备高能效比的潜力。

    • 统一的软件战略:NeuWare旨在构建贯穿云边端的统一生态,方向正确。

    • 先发优势:作为中国“AI芯片第一股”,在品牌认知和市场准入上占得先机。

  • **劣势 (Weaknesses)**:

    • 技术与生态差距:与行业领导者英伟达在硬件性能和软件生态成熟度上存在显著差距。

    • 客户集中度高:尽管有所改善,但收入仍高度依赖少数大客户,议价能力和业务稳定性受限。

    • 供应链脆弱性:Fabless模式使其在EDA软件和先进制程制造环节易受地缘政治制裁的冲击。

    • 盈利历史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刚刚实现盈利,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有待验证。

  • **机遇 (Opportunities)**:

    • 巨大的受保护市场:美国制裁创造了庞大的“国产替代”需求,为公司提供了历史性的增长机遇。

    • AIGC浪潮:生成式AI和大模型的发展持续驱动对高性能算力的指数级需求。

    • 成为国内标准:有机会在中国市场成为非英伟达AI计算的事实标准,构建本土化的生态护城河。

  • **威胁 (Threats)**:

    • 激烈的国内竞争:面临来自华为等巨头和众多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并非稳固。

    • 制裁升级风险:美国可能进一步收紧管制,将限制范围扩大到EDA工具或成熟制程制造,可能造成致命打击。

    • 客户自研风险:主要客户均为有能力自研芯片的科技巨头,存在被替代的长期风险。

    • 估值过高风险:股价的飙升已提前反映了极高的增长预期,任何业绩不及预期都可能引发剧烈的股价回调 ¹。

投资论点的核心风险

  • 技术迭代落后风险: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英伟达以18-24个月为周期推出新一代架构(如Blackwell平台),不断拉高性能标杆。寒武纪的研发速度能否跟上,甚至缩小差距,是其长期生存的关键。如果技术差距被持续拉大,其产品将失去竞争力 ¹。

  • 生态系统构建失败风险:NeuWare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开发者,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自我强化的生态系统,是其能否构建长期护城河的核心。如果NeuWare最终只是一个服务于少数大客户的封闭工具集,而未能成为一个开放的、被广泛采用的平台,那么寒武纪将永远无法摆脱对硬件性能的单一依赖,也无法真正挑战CUDA的地位。

  • 地缘政治“硬脱钩”风险:当前制裁尚存“灰色地带”,但风险在于美国可能采取更极端的措施,例如通过长臂管辖,全面禁止台积电等关键代工厂为寒武纪提供服务,或完全切断EDA软件的供应。这种“硬脱钩”场景一旦发生,将直接瘫痪寒武纪的生产能力 ⁴⁰。

  • 估值与期望错配风险:资本市场已经为寒武纪描绘了一个极其乐观的未来,其高昂的股价中包含了成为“中国英伟达”的预期。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在未来几年持续交付超高速的增长。任何执行层面的失误、市场份额的丢失或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市场信心的崩塌,引发估值的剧烈修正。

前瞻性情景与结论

  • **乐观情景 (Bull Case)**:寒武纪成功利用未来2-4年受保护的市场窗口期,快速迭代其硬件产品,使其性能追近国际主流水平。同时,NeuWare生态系统在头部客户的带动下迅速成熟,吸引了大量开发者,成为国内AI开发的首选平台之一。公司客户基础成功多元化,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最终成为中国AI基础设施领域不可或撼动的领导者,牢牢占据国内市场的核心份额。

  • **悲观情景 (Bear Case)**:来自华为等国内对手的竞争压力超出预期,导致市场份额被侵蚀。NeuWare生态未能获得关键的开发者支持,始终无法摆脱对少数大客户定制化服务的依赖。同时,美国制裁进一步加码,彻底切断了其获取先进制程制造或关键EDA工具的路径。公司增长停滞,技术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未能兑现市场的高期望,沦为碎片化市场中的一个普通参与者。

最终结论

寒武纪是一家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标的,其企业命运已与中美科技竞争的国家战略深度绑定。公司近期的辉煌成就,虽然建立在其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但更是在地缘政治保护主义的温室中被催化和放大的结果。这是一个脆弱但宝贵的成功。

公司的未来,将取决于其能否将这一由外部因素赋予的暂时性市场优势,转化为一个由自身技术实力和生态系统构建的、持久的内生性竞争护城河。未来24至36个月,将是观察其能否完成这一关键飞跃的决定性时期。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其下一代产品的性能表现、NeuWare生态的开发者采纳率,以及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格局的任何变化。寒武纪的故事,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探索与挑战的一个缩影。

引用的著作

  1. 6000亿寒武纪,可以开香槟了吗?-钛媒体官方网站,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tmtpost.com/7676298.html

  2. 寒武纪,凭什么 - 中国新闻周刊,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www.inewsweek.cn/finance/2025-08-28/26453.shtml

  3. “85后”陈天石与6000亿寒武纪:从象牙塔到A股之巅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829/herald/ba45f57c2d257ccdc11c720c661a1282.html

  4. 透视半年报|8年利润首次转正,寒武纪的扭亏密码 - 新京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56292228129091.html

  5. 千亿市值,寒武纪靠什么支撑? - Supplyframe 四方维,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cn.supplyframe.com/article/7343.html

  6. 寒武纪因何一个月市值翻倍? - 财经》客户端,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mycaijing.com/article/detail/554586?source_id=40

  7. “寒王”贵过茅台,1900亿陈天石“封神”-钛媒体官方网站,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tmtpost.com/7675708.html

  8. 寒武纪-U(688256) 2024 年报&25Q1 季报点评:第一大客户营收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504251662074955_1.pdf

  9.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来了 - 人民日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20-07/15/content_1999301.htm

  10. 寒武纪-U(688256),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506031684050051_1.pdf?1748960324000.pdf

  11. 联合研究丨公司深度丨寒武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409021639684152_1.pdf

  12. 寒武纪称“王”,为时尚早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424/herald/79982fbac76886c2fadd4d7770989819.html

  13. 寒武纪最新公告,事关公司全年经营预测、新产品情况等 - 财联社,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ls.cn/detail/2129451

  14. 新“股王”寒武纪狂飙真相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3290970.html

  15. 成为新“股王”后,寒武纪紧急回应:公司未有新产品发布计划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828/herald/a59c0e74845978826068f0c6de5c4d9c.html

  16. 寒武纪85后创始人,身家超1500亿 - 新湖南,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8/30298537.html

  17. 开创“寒武纪”—-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中国科学院,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as.cn/zt/kjzt/kjzlzqzl/kjzlzq/202409/t20240919_5032328.shtml

  18. 【中国科学报】“创客”陈天石和爆发的寒武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as.cn/cm/201901/t20190103_4675787.shtml

  19. 现场| 中国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首场发布会 -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mittrchina.com/news/detail/718

  20. 寒武纪科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AF%92%E6%AD%A6%E7%B4%80%E7%A7%91%E6%8A%80

  21. 2000亿!寒武纪背后老板赢麻了! - 新浪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1010395044/3c3967a401901lz94

  22. 寒武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ambricon.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7

  23. 寒武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AF%92%E6%AD%A6%E7%BA%AA

  24. 寒武紀科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92%E6%AD%A6%E7%B4%80%E7%A7%91%E6%8A%80

  25. 业绩承压、需求回暖,看好新质生产力——计算机行业2024年中期 …,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406241636810979_1.pdf

  26. 思元370系列- 寒武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ambricon.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360

  27. 寒武纪-U(688256.SH),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506171692418270_1.pdf?1750150897000.pdf

  28. MLU220-M.2边缘端智能加速卡- 寒武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ambricon.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57

  29. 寒武纪MLU220解决方案,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edit.wpgdadawant.com/uploads/news_file/blog/2021/3759/tech_files/sv-1621827910.pdf

  30. 寒武纪220边缘计算模组- 大大通(繁體站),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wpgdadatong.com/blog/detail/41624

  31. 寒武纪发布边缘AI芯片思元220,布局AIoT新时代 - InfoQ,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infoq.cn/article/aztcmlhdy8mimcmhrees

  32. 寒武纪(688256) - 2024年年度报告 - 新浪,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vip.stock.finance.sina.com.cn/corp/view/vCB_AllBulletinDetail.php?stockid=688256&id=10904723

  33. 用5万换价值73亿的股份?因离职让寒武纪市值蒸发60亿的CTO,与老东家“开撕”了! - InfoQ,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infoq.cn/article/lcmlz5brbofxkuu1ixnc

  34. The Limits of Chip Export Controls in Meeting the China Challenge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limits-chip-export-controls-meeting-china-challenge

  35. 未来智造局| 寒武纪股价登顶A股国产GPU阵营“拨云见日” - 新华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m.cnfin.com/gs-lb//zixun/20250828/4293748_1.html

  36. 美国升级芯片管制③|严卡中国AI芯片设计壁仞等13家公司被纳入“实体清单” - 财新,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m.caixin.com/m/2023-10-18/102118118.html

  37. 南昌38岁芯片天才,半年收获176亿财富 - 21财经,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30713/herald/385c0132682b01b056a9aa5c4b45a61b.html

  38. 独家丨寒武纪回应被列入“实体清单”:影响还在评估,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jwview.com/jingwei/html/m/12-16/518104.shtml

  39. Commerce Strengthens Export Controls to Restrict China’s Capability to Produce Advanced Semiconductors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bis.gov/press-release/commerce-strengthens-export-controls-restrict-chinas-capability-produce-advanced-semiconductors-military

  40. EXPORT CONTROLS AND US-CHINA TECHNOLOGY COMPETITION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 Brookings Institution,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24/07/20240701_Branstetter_Sanctions.pdf

  41. Thin Ice: US Pathways to Regulating China-Sourced Legacy Chips - Rhodium Group,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rhg.com/research/thin-ice-us-pathways-to-regulating-china-sourced-legacy-chips/

  42. The True Impact of Allied Export Controls on the U.S. and Chines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Industries - CSIS,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csis.org/analysis/true-impact-allied-export-controls-us-and-chinese-semiconductor-manufacturing-equipment

  43. 寒武纪能否实现1835元目标价? - 证券时报, 访问时间为 八月 29, 2025,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3291090.html

旧文章 > < 新文章